0516-66633656
当前位置:徐州信息网  -  本地文章  -  本地资讯

永远消失的场景,和永存心中的温暖

2022-12-12 10:50:27 来源:爱徐州 评论:0

徐州的冬天,不知是何时开始的。或许是从街道上刚刚出现了穿羽绒服和大衣的人开始,又或是从路边早已发黄的银杏树叶随着最后的几场越来越冷的雨水浇落开始。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冬天让人觉得味儿不够。在过去的冬天里,纷纷扬扬的大雪天只需要一块烤红薯甜暖到心窝,一个雪球抛出就能乐开了花。那时冻手冻脚,在屋外屋内又留下多少回忆。

过去的生活很简单很粗糙,岁月却温暖入怀而快乐;现在的生活很富足,日子却偶尔怅然若失与孤独。

遇见的都是天意,拥有的都是幸运。愿你的冬天因有人陪伴而温暖。


图片


图片


在三四十年前,空调还不普及,也没有暖气,那时候比现在还冷,到处可以看到冰块,但人们似乎不感觉到冷。 


记得小时候穿着毛衣都是妈妈亲手织的,穿上妈妈牌的爱心毛衣,非常暖和。


热水袋、盐水瓶就是最方便的取暖工具,经常放在被窝脚的地方。


80后冬天的回忆,苦涩却幸福……


图片


大雪

01


古城徐州的雪,总是很神秘,你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来,也不知道他这一季能来几次,好在,他从不缺席徐州的冬天。雪到之处,是包裹着狂欢的静谧,是充斥着奔放的沉郁,既无声又喧嚣,既矛盾又和谐。


小时候觉得徐州的雪挺大的,家里还会备着一双cha雪的鞋,要足够旧足够皮实,经得住折腾,可以了,去撒欢吧。那时棉鞋很珍贵,尤其是全手工的,奶奶从春天就开始纳鞋底,黑色灯芯绒的鞋面儿,里头塞着厚登登的棉花,整个冬天就靠它了。


80年代徐州的雪景,那些熟悉的街道、建筑,老徐州是否感觉特别亲切。


图片
上世纪80年代,云龙山雪景。摄影:徐枫

图片
上世纪80年代,雪后的云龙山天上座。摄影:徐枫

图片
1979年徐州初雪,乾隆行宫一片素色。摄影:徐枫

图片
上世纪70年代,从云龙山北坡远眺徐州城,白雪之下,万籁俱寂,唯有烟是动的。摄影:徐枫

图片
大家快出来扫雪啦!摄影:王猛

图片
上世纪80年代,雪后的徐州火车站,站前广场陷入泥泞,对出行的人来说,真是个不小的麻烦。摄影:王猛


春节

02


80年代的第一个春节,晴空灿烂,艳阳高照,正应了人们的大好心情。看看徐州人都吃啥,穿啥,用啥,看啥,拉啥。


徐州市民最青睐的还是本地名优产品。


1979年12月,在苏州举行的江苏省十二市县糖果糕点评比展销会上,徐州市糖业烟酒公司的桔子硬糖、奶油饼干,分别获得同类产品第一名,并获得团体优胜第一名。在展销会确定的39个江苏名特产中,徐州市有六种,是最多的一个市。徐州人扬眉吐气,专买自家货,各色糖果、奶油饼干、小孩酥等供不应求。


在代代红食品商店里,人们抢着争购三刀、炒糖、角蜜、酥合等食品。看代代红作坊的十几位女工正在精心制作徐州人民十分喜爱的传统食品——酥合。(话说酥合长什么样,各位亲还知道吗)


图片
《徐州报》1980年2月14日第二版

最受欢迎的新式女上衣——雪青色中长罩褂,上海产。

大年初一,红光纺织品商店在搞商品展销,仅服装一项就有850种之多。货源来自上海、浙江、南京、无锡等地,各式各样的服装琳琅满目,吸引着顾客。

女化纤上衣柜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赞扬声、说笑声,乐得营业员合不拢嘴。这里正在出售的就是这种新式女上衣。有的姑娘在式样繁多的罩衫面前都挑花了眼,不知选哪样好。不到一上午,这个柜台就卖出了210余件。

图片
《徐州报》1980年2月19日第二版

为了搞好春节市场,市商业部门从全国十余个省市精心调集来大批商品。

上海、天津、青岛、无锡、苏州等地产的自行车、手表、收音机、缝纫机、儿童玩具和进口电视机,徐州产的701凤凰牌台式半导体收音机,一上柜台就受到广大顾客的热烈欢迎。仅缝纫机一项,百货站提供的春节上市量就比去年同期多五倍。(701凤凰牌台式半导体收音机,不知有没有作为古董被徐州人家收藏)

图片
《徐州报》1980年2月9日第一版

 文艺、影剧节目丰富多彩。节日期间凡能演出的剧院、俱乐部、书场等游艺场所都安排了演出节目。市京剧团、市歌舞团、市曲艺团、省柳琴剧院剧团好戏连台。

看看大家更感兴趣的:
电影:
东风电影院、云龙电影院、铁路俱乐部:
《逼婚记》《乳燕飞》
 徐州会堂、鼓楼影剧院:
《笑》、《婚礼》
 矿务局俱乐部、彭城剧场:
《铁弓缘》、《群芳谱》

图片
《徐州报》1980年2月9日第四版

电视:那时还没有春晚(1983年第一届春晚),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徐州电视台除夕到初二(2月15日-2月17日)节目预告,除夕晚上有迎春灯谜,还播放了一集对七零后来说记忆犹新的美国科幻片——《大西洋底来的人》。

话剧:《报春花》
歌剧:《王老虎抢亲》

图片
《徐州报》1980年2月14日第四版

团市委在云龙公园“知春岛”和人民公园西门马路上举办“新春灯谜游艺会”。徐州展览馆展出《徐州市美术书法展览》、《年历片收藏展览》等。徐州体育馆安排的活动有:篮球表演赛、歌舞表演、武术摔跤表演等。

图片
《徐州报》1980年2月19日第三版


元旦长跑

03


那是1952年的冬天,12月20日,徐州市首次举行了全市冬季越野长跑比赛,当时参赛的男子组159人,女子组75人。从此至1964年,每年冬季都要举行全市性的长跑竞赛活动,时间一般在元旦前后,比赛名称尚未固定,有时称越野跑,有时称迎春跑。直到1965年以后,才正式定名为“元旦环城长跑”,但是随后的“文化大革命”让这项活动中断几年,并一度改称战备环城长跑。


从市档案馆提供的《1965年徐州市元旦环城长跑竞赛规程》看到,该年活动集合地点在云龙公园长廊北头,先由云龙公园内石桥西首出发,至海郑路西首入基建局右侧河堤路向北,至淮海路徐州会堂向东,经中山路口、济众桥到东车站,经复兴路口向南过铁路分局、和平桥,入海郑路到体育场门前,全线长8600米。长跑组织方还充分考虑到男女体能的不同,安排的女子组路程比男子组短:到达淮海路中山路交岔口时,向右入中山路南段过解放桥到体育场门前,全线长4700米。


“1972 徐州市元旦战备长跑纪念”证书的红底封面上,印有毛泽东主席题写“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烫金字,字旁有运动员跑步的图案。证书内页有单位、姓名和性别。再下一行是长跑里程:“男子9000公尺,女子4000公尺”。


1973年起,元旦长跑名称恢复,并确定在每年的1月1日上午举行,一直延续至今。


图片


图片
1973年的元旦环城长跑纪念证


改革开放以后,体育事业迅速发展,人们健身意识迅速提高,参加长跑比赛的群众越来越多。1986年,为庆祝第十一届江苏省运动会第一次离开省会南京在徐州举行,对元旦长跑活动进行了影响深远的改革。活动设竞赛组和普及组两个组别,普及组由市厂矿企业、机关、学校和部队等单位组成,每单位组成若干个百人方队,沿规定的路线集体慢跑;竞赛组一般分男女两个组别,男子组距离约1万米,女子组距离5000米。


这项改革使每年参加活动的群众增加到1万多人,一路行来,浩浩荡荡,整齐划一,群情激昂,场面十分壮观,影响更加广泛。鉴于每年在竞赛组比赛名列前茅的选手,基本上来自各类体校中长跑运动员,加上元旦长跑的群众健身功能日益突出,自2006年起取消竞赛组。


图片
1985年的《徐州日报》报道元旦长跑


经过多年的发展,徐州元旦长跑运动注入了许多新的内容,各个方队打着写有单位名称的旗帜,穿着整齐的服装,呼喊着彰显单位文化的口号,向市民展现各自的行业风采。2008年奥运年,元旦长跑组织方还邀请了王军霞等四位奥运冠军来徐领跑。


图片
王军霞(中)等奥运冠军参加2008年徐州市元旦健身长跑活动


随着城市发展,元旦长跑的路线也几经变化。自2006年起,元旦长跑的集合地点迁到湖北路体育中心田径场,由田径场围栏北门出发,向右入湖北路,沿湖北路向东入苏堤路经西安南路、淮海西路,向左入二环西路至湖北路口,转入体育中心大门口结束,全程约6000米。


图片


使用了12年后,自2017年开始,长跑路线改为环云龙湖东湖进行,沿途经艺术馆、季子挂剑台、苏公塔、沉水廊道、水上世界、音乐厅等景点,被市民赞为“史上最美长跑路线”。


图片


如今的元旦健身长跑已经成为徐州市民的新年体育嘉年华。孩子喜欢,女人喜欢,老年喜欢……队伍出发前,还有各种健身项目的表演呢。


图片


温暖

01


徐州冬天漫长的寒冷,会一直延续到来年3月,但是冬天自有冬天的趣致。冷得伸不出手的时候,却可以毫不犹豫地去抓雪;明明都吓得不行了,还非要去点鞭炮;脱掉棉衣毛衣秋衣,闭着眼睛听静电在脸上头上噼里啪啦,心里酸爽的不行。还有寒假,守岁,回老家……那些记忆,只有冬天能给。 

图片
80年代,徐州冬日即景。摄影:光线

煤球是冬天必须要囤的东西。直至90年代,徐州城里开始有了煤气灶,煤球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煤炉自此便成了备胎,只有冬天烧开水、端午煮粽子,才拿出来用用。

图片

土豆和大白菜也是冬天必备的食物。土豆诚可贵,白菜价真高。两者相比,白菜更矜贵一些,因为她需要你把她抱回家,还要放在合适的地方吹吹风。她可以跟猪肉配,也可以跟粉条配,当个单身的酸辣白菜同样活得精彩,可谓是百搭爆款,绝不嫌贫爱富,自怜自伤。

图片

说到白菜,就避不开猪肉。这是80年代,徐州市食品公司养猪场,膘肥体壮的住客们,正沐浴在初冬的阳光里。

图片

80年代,只有过年的时候,徐州人的饭桌上才能看得到这么多的硬菜。

图片

小孩子都穿长辈亲手做的大棉袄,用的都是特别蓬松的棉花。

图片

棉手套也是一大特色,那时候的手套实打实的厚。两只手套中间必定要带个绳儿,要不然,孩子在外边野疯了,手套就不一定哪儿去了。

图片

大棉鞋是冬天必备,那时候的棉鞋还没有演化成“靴子”,拥有一双带气眼的条绒棉鞋简直是潮人的标志。

图片

家家户户都有这种花色儿的被子吧,盖上一点儿风都不透。

图片

晚上睡觉怀里都会揣一个热水袋,有时候也用使用过的吊针瓶子。这是许多徐州人的记忆了,灌满热水,盖子拧紧,然后扔到被子里,等睡觉的时候就会觉得被窝里暖暖的好舒服。你还记得冬天的被窝里,塞进一个热水袋的幸福感吗?

图片
图片

那时没有苹果几S,也没有各种娱乐方式。

我们的笑容就是那么灿烂。

这样的冬天,你还怀念么?

虽然现在有了暖气,

有了空调,也有了羽绒服。

可是小时候那种一入冬就等下雪,

互相打雪仗、堆雪人儿的情怀再也找不回了……
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此条信息!
0516-66633656
  • Q Q: 8263151
  • 微信: 189890909
  • 客服微信二维码
  •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小程序
Copyright © 2025 “徐州信息网”版权所有  |  ICP证:苏ICP备2021051463号-4  |  主办单位:徐州星途商贸有限公司 苏B2-20221451 苏公网安备32030202000887号
网页内的所有信息均为用户自由发布,交易时请注意识别信息的虚假,交易风险自负!网站内容如有侵犯您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举报信息、删除信息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