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真的“虎”!
2022-1-18 10:36:31
来源:徐州发布
评论:0
你知道吗?
其实徐州也是很“虎”的
在徐州地名中
也有不少带“虎”字的
让我们一起寻“虎”吧!

明朝时期,此山因位于丁塘湖和姬村湖之间,被称为湖山,清代因其形似卧虎,改称为虎山。到了清中期,虎山被一分为二,曰虎山腰、赵山头。虎山腰是一个风光秀丽的鱼米之乡。清代著名治水官员黎世序因在此处建“重门擎托”的虎山腰滚水坝而得到嘉庆皇帝嘉奖。据清史稿记载,黎世序在给嘉庆皇帝的奏折中写道:“虎山腰,两山夹峙,中有口门,宽二十余丈,其下山根相连,以作减水坝可期稳妥……”虎山腰滚水坝,是一个在徐州城上游提前排泄黄河洪水、保护徐州城池的水利工程。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安然村东北也有一座虎山,附近还有马山、马鞍山,留下了一段 “虎逐马弃鞍”的传说:安然村有个接生婆外出接生,赶夜路回家时遇到了一只老虎,但老虎没有吃她,而是咬着她的衣角来到一块大石头后面,那里有只母虎奄奄一息,一个夹子深深地卡在虎腿之中,吓得浑身瘫软的婆婆定了定神,费劲力气终于掰开了夹子。公虎为表感激将她送回家中。从那以后,婆婆家门口经常有老虎送来的绫罗绸缎、金银财宝,婆婆知道老虎肯定拦路抢劫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于是去求观音菩萨。后来老虎再次偷袭商人时,被菩萨定住了,丢掉马鞍逃窜的白马也被定住,它们化成了虎山、马山和马鞍山。这个传说并非空穴来风,清同治《徐州府志·山川考》有所记载:“虎山,山西长岭与马鞍山接,俗谓虎逐马弃鞍……”

九里山北的沙虎山公园,虽然未发现历史典故,但经过三期生态修复,已建成一座花红柳绿的山体运动休闲公园。


提到与虎有关的村名,徐州人耳熟能详的就是汉王镇虎腰村。
▲虎腰村的民国石碑
明清时期民居、300多年的老槐树、60年的老井,给这个村落增添了些许韵味。关于斗虎店的由来,传说明朝末年,从山西迁来一户开店的,喂养了一匹马,身高体壮。一天在店外吃草时,忽然一只老虎跑来,于是马与虎就相斗起来,连斗三日不分胜负。店主人看到马的鬃毛太长,怕相斗时影响马的视线,便将鬃毛剪去。但不知其是龙,剪掉鬃毛就是剪去了龙须,因而使马挫了锐气,最后被虎咬伤而死。
关于虎王集村,传说明朝嘉靖年间黄河决口泛滥,丰县知县李崇信带领众人迁移到华山之阳。黄河水退后,外逃百姓纷纷回家。当时村庄人口稀少,杂草齐腰。夜晚时常有野兽出来觅食。大王集村一连三个晚上被老虎吃掉三人,人心惶惶。李知县得知后,立即带领三十名捕快将老虎当场射死,从此,大王集的百姓过上了安稳的好日子。为纪念李知县为民除害,人们将村名改为虎王集,一直沿习至今。在地图和史料上都被称为“狼窝洞”,但老百姓一直称它为“狼虎洞”。
2010年中山南路与王陵路交叉口的绿地施工时,挖出了一口古井,经过修葺现在依然保存完好。这口井名叫“老虎井”,传说曾经有一只老虎落入井中。上世纪60年代初这口井还在使用。

虎年寻虎
还得说说
咱徐州这又萌又飒的
“封侯虎”

作为沛县的代表性非遗项目,封侯虎这一古老玩具经过20多年的非遗传承推广,已成为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头大、眼大、嘴大、身小,四肢粗短,身体滚圆,其身形虽憨态可掬,但虎虎生威的大眼睛和额头上的“王”字,又透着老虎的勇猛和威严。

沛县封侯虎身体避免棱角的设计,实际上是取虎之锐气于外,寄虎之佑护于内,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的圆润和谐。沛县封侯虎还有一个别的地方没有的特色,就是四足呈现自然轻松状态,取顺服之状,实则为五体投地礼拜之意,反映了人对虎的尊崇、虎对人的柔顺,象征着欢快、圆满、兴旺、吉祥如意。
??????
不得不说
咱徐州也太“虎”了吧
你还知道徐州哪些与“虎”的渊源
留言告诉团团呀~